可叹停机德——从薛宝钗看中国传统女性
作者:廖晨兰
发表时间:2015-11-19
浏览:744 次
可叹停机德
——从薛宝钗看中国传统女性
南方中学 1311班 刘子婧
指导老师 谭勇平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山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太虚幻境中宝钗黛玉二人的判词。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两人迥异的性格与共同的悲惨结局。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是极富灵性而又隐隐有些叛逆的。而宝钗则如同标准的中国传统女性,知书达理,性情慧颖,待人接物皆是从容大方。正如蒋勋先生所言,她们一个象征着儒家人伦道德,责任重担,一个拥有着老庄的逍遥自在,解放人性。而薛宝钗正是前者,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个传统女性的集合与化身。
宝钗拥有世人所提倡认可的女子美德。中国封建礼教提倡“女纸无才便是德”、“德才兼备”、“温良贤淑”。而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举止娴雅,读书写字高过其兄十倍,且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这恰恰符合了一个大家闺秀深居闺中,相夫教子的传统认知。,《后汉书-列女传》中的乐羊子妻断累寸之布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被誉为封建女性之懿范。宝钗判词中的“可叹停机德”正是将其比作苦心孤诣的乐羊子妻,劝宝玉留心经济仕途。可见传统相夫教子思想深入宝钗之心,成为其性格的凝练。同样,相比起黛玉的孤高自诩、目无下尘,宝钗的品格端方、行为豁达也更深得人心。因此,宝钗成为了贾府当权者心中贤惠儿媳的标准。
然而宝钗虽为女子传统美德的集合,却也同样承担着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悲剧,在爱情与婚姻上皆可用一“叹”字来概括。纵然她有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好品格,却也难逃“雪里埋”的悲惨结局。蒋勋先生评宝钗“虽做人周到之极,在宝玉眼中却与那些那人一样满脑子想的就是做官与道德文章,如同现世里攀缘附会的人”受限于正统价值观的宝钗,没有黛玉空灵性情与自我叛逆的心性,因而在爱情上得不到宝玉的青睐,始终为“可爱可敬的姐姐形象”。且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更是将没有爱情的二人捆绑,酿成了社会背景下婚姻的悲剧。
也许正如宝玉那句“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的谶语,《红楼梦》 书写女性悲剧,结局谁也逃不过“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凄凉。但薛宝钗对礼教的从容遵循,的爱情的隐忍克制,同其他千千万万个泯灭于历史长河中的传统女性一样,能换来读者轻轻地一声叹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