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训 心 得
株洲市十八中 王慧
短短的三天研训时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听了吴同秋老师和周卫东老师的课后,收获很多。觉得自己在教材的处理、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课堂的掌控能力、以及知识的深度、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1、 教材的处理。我自己备课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教材,也没有考虑课程目标,故不知道怎么取舍素材和把握侧重点。而周老师在处理《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时,考虑的是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目的,注重培养学生区位分析的能力和方法,层次更高视角更宽。
2、 案例的选择。我自己在选择案例时总是喜欢“求多”“求新”,而没有考虑案例是否合适、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对比性。周老师只用了一个房地产的实例就把区位分析中的社会经济条件让学生列出来。.然后用一些生活实例来拓展,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
3、 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我自己上课基本上是把知识点都“讲到”,但是没有“讲透”,也就没有深度。原因是我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抓实,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面也不广。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有种强烈的感觉就是,需要读些书了,需要思考些问题了,需要积累些生活知识了……
4、 课堂的调控。9班的同学比较配合我,可是学生的思维跳跃性也很大。当学生的回答跳出课堂内容以外时,我就不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及时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周老师在组织讨论时,学生无论怎么怎么活跃,都在他的掌控之内。“姜还是老的辣”啊!
5、 提问的有效性。可能习惯了,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喜欢以提前的形式让学生来回答。就如谭老师建议的“有时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更好”,我没有想过提问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也要努力改变一些不良的提问习惯。
6、 学生的主体性。刚来株洲,听说过“一四七模式”等新课改的模式。可是这次研训的指导老师没有告诉我们上课要按照什么模式。可是在周老师和吴老师的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当学生回答错了的时候,吴老师并没有马上否定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举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自己更正答案。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答出“调控”“一味”“房租”时,周老师肯定地将学生的答案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词转化为书本上的区位因素。从这些课堂的细微处,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7、 尊重地理事实。当我引导学生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对于任何一种产业活动,总希望学生能进行区位分析。可是事实上,有些产业的布局以及存在是不一定是经过科学的区位选择的;有些限制性因素反而就是它的主导因素;有些模糊的措词反而是符合事实的。
三天的研训,让我领悟了名师的风采,也更清楚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研训的外压力也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内动力。最后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和点评,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