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王开岭
《精神自治》《精神明亮的人》
推荐人:汤飞平
与书的相遇(推荐人自叙)
关注王开岭先生的文字是在2012年暑假,我和郭艳老师一起观摩“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比赛”。当时举办方邀请的讲座嘉宾便是王开岭先生。会议随同赠送了一套《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共三册:《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亲爱的灯光》,收录了王先生130余篇随笔。文字优美、情感充沛、以充满人文情怀和思辨色彩的笔触,用心、用情书写下了关于心灵、关于精神、关于自然的生命感悟、独到思索和孜孜探寻。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切中现代生活和文明社会的弊病,读来引人入胜,读后则令人掩卷沉思。翻阅后便拿到自己班上让学生传阅。
后来知道王先生是央视一套《看见》栏目的主编,更有了走近了解的愿望。自从几年前观看了一期《看见》关于德国人卢安克在中国广西山区支教并坚持自己教育改革理念的报道之后,我便很长一段时间被柴静、卢安克和《看见》这个栏目深深触动和牵引。2012年读到柴静同名作品《看见》又生出许多情愫和思索。一听说,王开岭先生是栏目主编又网购了他的两本书《精神自治》和《精神明亮的人》。认真阅读,书上几乎每篇文章都留下了我圈划或批注的痕迹。读《精神自治》那些天更是几乎逢人就推荐。他的《精神明亮的人》第四辑主题是“深夜翻书”记录了他阅读一些好书时的感受和收获。我也因此遇见了爱尔兰文艺复兴领袖 、英国象征主义诗人叶芝(那首感动了许多人的小诗《当你老了》便是他的作品),巴乌斯托夫斯基(原高中读本《珍贵的泥土》便选自他的作品),更多地了解了杜拉斯(著名小说《情人》的作者)、乔治奥威尔等等。因为王开岭,我又开始了一段新的阅读旅程:《叶芝诗选》《金蔷薇》《1984》。
一次,我在翻阅《人民教育》的时候,惊喜看到王开岭先生作为教育系列讲座嘉宾出现在在刊物上,他的讲座摘录《做一个有“祖”的人》刊载在《人民教育》2014.24期。文中他说,“我曾说,无论教育再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即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具体地说,即做一个有‘祖国’的人,做一个有‘故土的人,做一个有‘家传’的人。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一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群的联系,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敏感的语文老师,我,于是建议负责作文命题的肖特命制一道关于“寻根”或“祖”文化的作文题。语文高考结束后,有同学欣喜地跟我说:“老师,考了王开岭的文章。”其实,哪能真猜中考题呀,不过是试题中节选了一小段王开岭《读书:最美的生命举止》作为选做题命题材料罢了。但,我想无论从生活的视角、生命的视角还是教育的视角,王开岭确实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