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宜推崇推广“导学式”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从教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在地位和作用上不可能是平等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和活动就是启发、引导。通过导读、导议、导练和导结四个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 主导地位 教学观 启发 引导 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教改实践和新的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困惑、迷惘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无疑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有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导学式”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动摇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普遍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观也就是教学观。众所周知,在近代教育史上,存在两种对立的师生观或教学观: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可是近来传出第三种师生观或教学观,名之曰“师生平等论”。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理论。
首先,“师生平等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即人格平等、地位平等。但是,师生关系主要是指教育学属性上的人际关系,从教育学角度考察,二者在地位和作用上是不平等的,也是不能平等的。我们可以拿军队中的官兵关系来加以类比。从教学过程看,教学的课题、途径、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也就是说,不管怎样看待教学过程,它总也改变不了教师教学生的本质。小孩都有贪玩的天性,男孩大都喜欢上网吧、打电游,老师能和他们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吗?如果少数服从多数,那就别上课了,天天上网、电游,行吗?有一个时髦的口号:“学生是上帝”,要知道,上帝是不需要教育的,也是无法教育的!可见:“师生平等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
其次,这种“师生平等论”在实践是也是有害的。这种歪论的要害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教育上的冒险和不负责任。有的地方在实行“小班教学”,这样的班级没有了讲台,没有了教师讲授,没有了“秧田式”课桌的排放;有的还废除了教师讲、学生听,换成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还说在课堂上学生们是自由的,不必端坐着听老师讲课,而是一起与老师窃窃私语,或大声争论,有时还不举手就打断老师的讲话,老师不但不要计较,而且要认真的听,从插话中掌握学生的思维轨迹,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更有甚者,某市某小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举措,就是赋予学生六项课堂权益:允许学生随时随地问,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质疑老师,允许学生选择同桌,允许学生喝水撒尿,允许学生考试重来。凡此种种夸大学生自己选择、判断能力,淡化甚至否定教师引领、主动作用的倾向,显然是从根本上否定了整个教学,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耽误和断送一代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将会付诸东流。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和活动就是启发、引导。
孔子对教学的主张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还主张因材施教,循循 善诱。
毛泽东在谈及教学方法时举出十种教授法,列为第一条的是“启发式”,并用括号补充说明“废止注入式”。
陶行知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