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书豪当明星看美国的选拨机制度
近段时间,在美国的NBA职业篮球赛场上,缔造出了一个华人篮球运动员——林书豪的神话。对国人来说,吸引眼球的不仅仅是他那张中国人的脸和精湛的篮球技艺,还有林书豪在球场外就读的美国哈佛大学高材生身份。一个读书读的好,篮球也打得好的运动员,能够在美国的教育背景下脱颖而出,其成才、成明星的经历已被世人传唱。
反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学子读书不易,而要在读书不易的同时去成就体坛明星更是不易。如何平衡两者,除了天赋之外,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毅力和训练。生在异国他乡边读书和边训练的华人后代,则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梦想。而我们身边所看到的顶尖运动员,虽也在身体素质方面超群但书本却读的不多,大多都是在当了明星之后,再由当地政府推荐到大学里“回炉”深造。
在美国NBA球队里长时间坐着“冷板凳”的林书豪,虽然没有身高的绝对优势,也没有太多上场的机会,但他却有着一个永不停摆的“发条”。对他来说,虽然没有机会上场,但不等于没有训练。他无论走到哪,都会带着一个篮球,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不停地苦练,这得益于他的自律和始终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由于本队上场球员伤病,教练给了他一次上场机会,结果,林书豪出场45分钟,17投10中得28分,有8次助攻,靠实力帮助了本队尼克斯主场99:88力克爵士队,一战成名。有趣的是,打完这场球后,他的教练却说:“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在我回顾冷板凳上坐着的林书豪时,总
觉得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我不能再忽视他了,我需要给那些努力过的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