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上)

作者:廖晨兰    发布时间:2016/1/6    浏览:740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上)

                                                   (颍上一中 ,安徽 阜阳 236200)
  要:纨裤子弟红得发紫,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从饔飧不继脍炙人口,从萧蔷之患登堂入室,从官位席位左右有序到厅堂居室尊卑有别,古人的饮食、穿着、居所,处处体现着作为礼仪之邦的华夏礼俗,时时彰显出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蕴。

关键词:课文 传统文化 礼俗 生活

  当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广博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是高考改革语文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作为跟进,本文试对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中华礼俗做些探讨。

  一、衣着礼俗。古代衣、裳并称时,为上衣、为下衣,但裳并不是裤而是裙。古代二字同源,因受织布条件限制,当时布幅较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所以才有的名称,这个就是指多幅布帛。而且古代不论男女都着裳,《木兰诗》里有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后来衣、裳连在一起,谓之深衣。它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的服装,集中代表了汉服落落大方、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的特色,难怪有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深衣中间有一束带,叫做,现在有缙绅一词,又做,插的意思,为腰带,意思是上朝时把记事的笏板插在腰带间。《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中的就是这种手板。缙绅后又成了仕宦的代称,《〈指南录〉后序》里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缙绅就是此义,绅士的意义也由此而来。据考证,古代写作,穿在最里边,无裆无腰,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膝盖以下至小腿部分,因此又称胫衣,有防护和御寒的功能。古人生活中衣、裳、裤并用,到了夏天,人们就只穿衣裳不穿裤了。由于裤是穿在里面护膝的,所以质地不太讲究,但也有富贵家用丝织品为之的,称为纨裤,被公认是奢靡之服,所以我们今天常把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青人称为纨裤子弟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衣服的长短、质地往往显示出人的身份、地位。宽衣博带、绫罗绸缎那是有身份的打扮,短袄敝衫、粗麻葛布那是苦力人的穿着。《孔乙己》里下等穷人在咸亨酒店都是一身短打扮,站着牛饮;上等富人穿长衫,坐着浅酌。孔乙己认为自己读过书,是有身份的人,故身穿长衫,但没有钱,入不了雅座,所以只得站着喝酒。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