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下)

作者:廖晨兰    发布时间:2016/1/6    浏览:401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下)

 王 磊

              (颍上一中 ,安徽 阜阳 236200)

摘 要: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始终以尚礼崇德、内外兼修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到治国方略,小到举手投足。那些很早就用于人际交往的姓与氏、名与字的称呼习俗就形象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礼仪的精神。古代婚姻从行成年礼到结发同心,古代丧礼从居丧丁忧到夺情起复,礼数习俗也是无处不在。而古人迎来送往的礼俗中除了巧妙地传达出人物之间的尊卑与亲疏外,也同样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礼俗 课本 交往

 

  一、称姓呼名。

  作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人物称谓,华夏姓氏颇有讲究。上古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从功能上说,用来别婚姻,用来别贵贱。女子称姓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避免近亲结婚。那时的姓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赢等。有人据此认为,姓最有可能是母系社会就产生了,而氏则是由姓分化来的。周以前,贵族男子姓、名、氏都可以有,如黄帝为轩辕氏,姬姓,炎帝为烈山氏,又号神农氏,姜姓;而平民人家的男子只有姓、名,没有氏,而更多地位卑微的人则常以职业加人名称之。如奕秋,就是名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庖丁就是名丁的厨师,他们没有姓氏,只有名。秦以前,姓代表的是最初的血统,所以它是世代不变的。而氏作为部落、宗族的分支,可迅速增加,也可因时因事而亡。秦汉时代,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作为部落、宗族的分支的氏其存在的基础没有了,氏代表贵贱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姓与氏的界限就模糊了。尤其到了司马迁写《史记》,姓与氏就混为一谈了。《史记》称周文王为姬昌、周武王为姬发(姬为姓),这样的称呼明显不妥。宋代学者郑樵在《氏族略序》中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夏商周)之时无此语,顾武炎《原姓》也说,考之于《传》(《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乎?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应该以国为姓,当时国姓周,所以他们应该分别称周昌周发,或者文王昌、武王发。还有些历史上的人名,如介之推、宫之奇、烛之武、佚之狐,是虚字衬字,而不充任人名。

  今天我们的名字都是连说,二者似乎是一回事,但按照古代传统习俗,是名,是字,二者不一样。名是小时候取的,用来给家人和朋友直呼的,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小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