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刘小波
[内容简介] 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我们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某种联系,更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回归到生活的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 情感体验
中学生学语文,课时比重大,花的时间多,可课堂效率不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并且,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语文没用,用学语文的时间,多做两道数学题,总分可以提高很多。所以,作为“国文”的语文,在现实的教学中,地位日渐下降。笔者觉得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生活入手,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让学生发现,语文原来如此丰富多彩,原来如此有味。
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就是要让语文最大限度的回归生活。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涯,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杜威,他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批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无视儿童内部本能和倾向的主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教育观点。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指日可待。语文生活化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寻求课文与生活的某种联系,更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回归到生活的状态,可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几乎涵盖着整个语文教学,而不是教学的某一个侧面。
一、 教学内容生活化
“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现在语文教材版本也越来越多,也反映了语文的多样性,选入教材的课文越来越贴近生活,将语文教材内容与时代背景、学生的生活感受、学生的心理等相结合,真正打开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如反映生命教学的《热爱生命》等,如选入新闻教学的课文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等,很有时代特点,但不容否认,选入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由于时间距离,有的写作年代和反映的内容缺少我们显示生活的气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就要补充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或指导学生进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了解背景,走近作者,也可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捕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历史隔阂。这样做还不够,教师应该在认真教好课文、充分使用好“语文读本”的基础上,再提供一些诗歌、小说、散文(随笔、小品文)和杂文等时文精品,辅导学生独立阅读、品味。因为这些课外时文,文笔优美或犀利,它们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课后读这些时文精品,可以让学生客观的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在陶冶情操方面使学生受到顿悟。
同时,还要结合语文教学,组织指导学生阅读报纸、杂志和收看电视,这是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也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捷径”。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包罗万象,信息量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洞晓国际、国内大事,看小小荧屏能览尽天下风物。老师则对此应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并能与学生同看,适时作一些恰当的点评,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电视内容。《青年文摘》、《杂文选刊》、《读者》和当地的党报等书报杂志,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这些报刊杂志负载着课本上所得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或浏览涉猎,或精读品味,或座谈讨论,或作摘抄笔记。从中了解时代风云,科技动态,生活信息等,体验改革开放的成就,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展望未来社会,受到鼓舞,增强信心,感到自己肩负的时代和历史的使命。
笔者曾在诗歌教学环节中,要学生朗读或演唱自己喜欢的歌词,学生兴趣很大,因为与他们的生活很贴近,通过对歌词的学习,感受诗歌的意境描绘,压韵等基础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所以说,将生活纳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他们的感受,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