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汪琳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鉴赏力,想象力,陶冶情操都起着积极作用。
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尝试,在高中二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上,我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他们上了一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欣赏课,首先,关于梁祝的故事内容我向学生提问,待学生回答完后,我便开始细致的讲述故事的始末,然后开始给他们介绍曲子的创作过程,演奏者的基本情况。最后,给他们听了曲子的第一个乐章,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口若悬河的讲,学生无精打采地听,我的讲述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什么原因呢?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问题就出现在“传统”二字上,传统的欣赏教学已经月来月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途径。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现代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某些音乐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繁荣尴尬场面。
教师一味强调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内容,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完美的理解“塞”给学生,把作品用框架钉死,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那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家科普兰在他的《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如是说道“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式的欣赏教学方法。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它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音乐艺术与 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不可能替代音乐,再完美的语言也抵不上学生自己的想象。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的定向引导学生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当代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文化修养,他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有自己的感受,并更多的寻求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
这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参与思考音乐的过程相比传统欣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理解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清除脑海中旧式模式,避免走入欣赏教学误区,在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推陈出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欣赏教学,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新这样真正意义的音乐欣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