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烟雨上层楼

作者:孙艳娟    发布时间:2016/4/15    浏览:396
                   满天烟雨上层楼    
                           高一  左建军
    到南京后听闻城西狮子山上有阅江楼,且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我便坐汽车,过长江大桥,到了凤仪门。
    下车后,除了能仰望到高高城墙,并不见凌空而起、姿态翩然的楼台。天呈灰青色,雨下得很大,完全褪去酷暑热浪,平添几分湿漉和凉爽。顺着石级而上,衣服湿透,山的远处也由灰蒙蒙一片变得朦胧,继而能分辨出更高处浓重绿色中的隐隐楼阁。继续往上走,便看到镌刻着“江南第一楼”大字的石柱牌坊。环顾周围,游客阵阵,堆堆簇簇,悠然来去。朝前望去,数百石级之上,几幢楼台高耸,濛濛烟雨中,更显峥嵘。
    过石级,便到开阔平敞处。平地正中有巨鼎一尊,正门廊柱有联:
    一江奔腾万千里;
    两记呼楼六百年。
    一江指长江。不需登上阅江楼顶,在石级上去的平坦处,便能看到宽阔长江,还有长虹般横跨江面的南京长江大桥。两记是指朱元璋和宋濂所撰的《阅江楼记》。据史料记载,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南京城西狮子山巅建一楼阁,以纪念当年击退劲敌陈友谅的壮举。取名阅江,并亲撰《阅江楼记》,又命朝臣各写一篇。群臣所献百篇楼记,首推大学士宋濂之作。从山脚一直往上垒地基、铺石级,楼阁命名、撰写楼记诸多事宜准备妥当后,朱元璋却突然收回成命,不再修建规划好的阅江楼。
    我眼前这幢共七层、高五十二米的明清风格建筑——阅江楼,并不是当年朱元璋所造,而是整整627年过后的公元2001年由南京政府修建的。
    这样看来,此联虽然谈不上工稳,却贴切无比,难以移易。
    再细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情形,“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①,朝廷上下没有反对意见,建楼一事自然好办。再看看宋濂被收入《古文观止》的千古名文《阅江楼记》,“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宋濂认为太祖建阅江楼顺乎天意,合符民心,更是政治清明的体现,功德可与当年治水大禹相提并论,文章流利、圆转,最是阿谀奉承之极,谁看了都会高兴。然而朱元璋不为所动,没在阿谀和怂恿中丧失自我,开国皇帝的明辨是非、遇事冷静的非凡气质可见一斑。
    在阅江楼牌廊上,另见一联:
    起兵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此联见于清代梁章钜所编《楹联丛话》②“明周吉普《金陵琐事》载:太祖尝御书春联赐中山王徐达,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又一联云:‘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也就是说,这两联都是朱皇帝亲自撰书,送给大臣徐达的春联。两联写法不同,但意旨一致,都是赞扬徐达功勋盖世,是自己得力帮手。现在所挂,在原联基础上删去六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一是原联简洁明了,现今所挂删字对联,读者可能产生不同于原作的理解,甚至误解;二是这种做法是否尊重了原作,尊重了历史呢。
    最喜欢的是三层大厅郑和下西洋壁画两侧柱子上的巨幅对联:
    统万马麾千军功成百战人言信;
    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悬日月明。
    全联采用七个数词,七个动词,音韵铿锵,对仗工稳,切合赞颂明太祖一统河山的艰苦卓绝和所建立的不朽功业。
    登上阅江楼,浩瀚长江,蜿蜒城池,古都繁华,尽收眼底,方信名楼之非虚也。
    注释:①见朱元璋《<阅江楼记>序》。②见《楹联丛话》卷一。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