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亦读人心(下)

作者:孙艳娟    发布时间:2016/6/21    浏览:663

读史,亦读人心(下)

高一  凌龙

今天这节课,我真正的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者细小一点,社会某一个层面的发展规律,还是让他们掌握那些为了应试获取高分的技巧?

这些东西都是不可以少的。

事物有千姿万态,历史是漫漫长河,掌握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总是需要的。但是谁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恐怕就是马克思也未必敢说他就洞悉了这一点吧,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更何况那些十来岁的孩子们?

应试技巧也是不可免的,2007年我通过高考,那种压力、那种负担、那种艰难,我记忆犹新,为了高考多拿些分,考生付出的努力不是一句“我能理解”“我能想象”可以描述的。若是有一些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轻松的获得更多分数的技巧,理应告诉他们,让他们学会,毕竟高考是他们的。我们的任务只是扶着他走到考场前,不可能进去替他。

但是历史教学的根基究竟何在?

这个问题我想已经超越了戴老师这节课、或者二轮复习这个议题了。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还是要回到司马迁那句话,那句话的前两句“究古今之际、通天人之变”。所有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都应该基于最基础的东西,对历史时空观念的把握和历史事件的认知,说的再直接一点,某人于某刻在某地出于某种原因目的做了某事产生了某些影响,可能有点啰嗦了,好吧,有一种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史实。

而现实是,学生对于技巧类方法类的东西掌握的远远比这些东西要好。而最终,因为基础史实的认知不足,张冠李戴、时空错位、关公战秦琼的事时有发生。我理解,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大,历史的学习也很枯燥,我和我们南中历史组的老师一直在培养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学生学习历史上下了很多功夫,可收效未见得很好。从高一开始,学生对历史,乃至对整个文科的学习就处于一种十分浮躁的状态,很多学生以为文科可以像理科一样,以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式呈现出相对固定的结果。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才是他们脑海中的文科,当下一次他们发现变了的时候,便无法理解了,更加让他们无法理解的是这种变化不是面目全非,而是似是而非的变化,这和他们初中那种背书似的学习、理科逻辑式的学习不一样。怎么会这样,文科太难了?按照孩子们的思维,开始质疑的是自己的思维错了、方法错了,往往忘了回到他们一切的起点,史实究竟掌握了多少。更加有趣的是,这种问题,越是在能力过人、思维过人的学生身上往往越是明显。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并非那么简单。但我想解决方法应该是固定,首先让学生知道人文科学的学习是十分复杂的,甚至往往是终生的。这一点,我想学生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些许认知。

其次,带着他们回到最开始的起点,回到对史实的掌握。这一年以来,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校本课凌度系列的制作中,如今两宋、楚汉部分已经完成,期间我翻阅了大量的史书。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五千年文明,二十四史是怎么帮助人们了解历史的,绝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陈述事件发生的经过以及在事件进行时每一个当事人所作出的选择,为何做出这个选择、产生了何种影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背景和作用。这些都在于述,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始末之后,才会有史书作者的一点评价,我想,读史、学史,这才是正常的顺序,如今以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应考,这也才应该是正常的方式。戴老师这节课在构建时空顺序、定义具体事件上耗时很长,我觉得是应该的,是必要的。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读史,还会发现往往不同人对同一个事件的看法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不一样,应该相信哪一种?

不对,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问法来问,为什么会不一样,选择相信哪一种,为什么选择相信这一种?到了这个地步,才是价值观的体现。学历史的人知道一个概念,叫做史观。不同的史观往往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这本无所谓对错,因为每一种都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来龙去脉,也能看到每一种都可以在各自的观念下对人生产生良性的指导,选择哪种已经不是应试的问题了,而是选择成为哪种人的问题。到了这个层面,谁敢说这是课堂里我们应该做的啊?哪个老师敢为他的学生未来发展做决定?

还是私心论之,别人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自己没这个胆子。在这个层面,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引导作用而非决定作用。一直以来,人类社会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培养一代代心智健全、具有自主选择和决断能力的接班人,我们也一直在说要保护甚至提倡学生在课堂里的主体地位。在我的观念看来,以我们在基础史实方面的引导和我们个人观点方面的示例来帮助他们自己构筑对事物的认知才是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我是一个学历史的年轻人,社会阅历尚浅,其他领域更是很少涉及,不敢遑论其他。我只说历史,读史,就是读人心,既是读过去时代背景下的人心,也是读自己的心。这一点,教师与学生都在成长的过程中。

说好了是针对一节公开课的听课感想,然而我就是这么个啰嗦的人,一旦把手放在了键盘上就很难停下来。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水平有限、胡言数千,仅为一家之言,难免有错误和疏忽,贻笑方家,恳请见谅。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