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鼓掌的历史》邵燕祥

作者:汤飞平    发布时间:2016/4/7    浏览:2317

《鼓掌的历史》邵燕祥

我不是要考据鼓掌的源流,虽然我认为礼仪方面的形体语言,考证起来一定也很有趣,但我学养不足,无力及此。邓拓就论证过传统的作揖优于舶来的握手,至少在减少疾病传染源上有它的优越性。传统妇女的万福和请安,也是同理,够卫生标准的。而洋人动辄拥抱、亲吻,即令没接吻即嘴对嘴地相亲,单是吻吻前额,亲亲脸蛋儿或仅仅是贴贴脸,有流感还不就传上了吗?《燕山夜话》发表40年了,可能没有译成外文,所有的洋人不但继续握手而且继续拥抱亲吻,真像列宁说的“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力量”。中国人中年以上的,读过邓拓文章的不少,可无论朝野,谁也没接受他的建议,放弃握手而改作揖,这也是习惯的力量吧。①可是在许多场合,中国人不但不行作揖继续握手,而且不停留在握手为礼上,甚至——从毛泽东率先对当年菲律宾马克斯总统夫人行吻手礼以来,拥抱之类似亦渐成风气。就是说中国人又要添新习惯了。这能说也算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的表现吗,还是中国人的从善如流,为了友谊或礼貌而置健康于不顾?

可怜如此着意于日常的卫生和保健的邓拓,竟不知燕巢危幕,生命之且不保。今天的中国人十分想得开了,艾滋病尚且不怕,还怕握手么?

还有一个礼貌动作,1949年后在大陆逐渐不行,至今似乎落到只用在追悼会上施之于遗体或遗像了——那就是:鞠躬。1949年前,其实是,小孩子一上小学面对老师,或者没入学时对待长辈早就该学会了的。放眼全球,也许只有日本人还记得鞠躬如仪,不知是否还普遍如过去那样鞠躬——即弯腰到九十度。礼貌诚然重要,但对人的品质不具决定的意义。我们见过日本战犯、日本军官,对他们的天皇和上峰以至彼此之间,动不动就鞠躬而且把腰弯足,转过身来对弱国、被侵略国例如中国人,就是一副凶神恶煞面孔,这非礼貌的一面才是他们的真貌了。

鞠躬表示谦卑,当然,在中国古代以至近代最谦卑的礼节是下跪。许以平身,站起来,最后也还要弯着腰退下的。这样看来,鞠躬不过是与折腰同义的一个动宾词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世人称道。“不折腰”与“竞折腰”,一字之差,节概立判。形体语言是一个人心灵、气质、性格的外化。

人的喜怒哀乐,除非哑吧,都会发为声音,哑吧急了也要叫。发声(例如旧戏园子里“叫好”)还不尽意,就不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说的好人和正常的人。至于权力者尤其是其中暴戾的恶人,则不会止于“颐指气使”,而还会“张牙舞爪”,暴跳如雷的。

手之舞之.姿态多种。古所谓“拊掌”,今谓之拍手,是高兴的缘故。我想,大约从原始人就会自发产生这样的动作,无须教的。如果教,也是母亲教幼儿作游戏,犹如传到今天北京城里小小孩儿的“打花巴掌”,而不必教谕说“你高兴的时候就拍巴掌儿。”

“鼓掌” 云云,是“拍巴掌儿” 的书面表达。孰先孰后,已不可考。《现代汉语词典》对“鼓掌”一词的释义就是“拍手,多表示高兴、赞成或欢迎”;我以为表示高兴是本义,表示赞成或欢迎是引申义,在讲究礼仪的场合和对礼仪场合的宣传报道都是用的引伸义,即赞成或欢迎,而不管鼓掌者是不是真的高兴了。例如,硬组织些人鹄立街头,等不知何所从来姓甚名谁的访客到来时奉命鼓掌,或是名为选举却不发选票,更无所谓差额和无记名,只是宣读一纸名单要求鼓掌通过,等等,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这些对我们都不稀罕。因此看到报上披露,许多商业性或非商业性演出,都有演员一方或组织者一方委托或索性是雇用的“导掌”,始而惊异,再一想并不奇怪,许多报幕员和主持人不是早就惯说“让我们用掌声……”“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让我们再一次鼓掌……”么,还不就是明确不过的“导掌”?不过这是在报幕式主持人份内的事,不另发“导掌”的红包。而所谓“导掌”坐在观众席里,就像深入敌营“卧底”的人一样,不动声色,但适时地“发挥带头作用”,使全场掌声不断随着无形的指挥棒此起彼伏,此伏彼起,岂不是神机自然,不露痕迹,越发地衬托出台上的表演精彩绝伦,千百万观众心悦诚服地倾倒于台下么?

鼓掌,举手之劳也,似乎是小事情,但为谁鼓掌,为什么而鼓掌,是自愿而鼓抑被迫而鼓,是鼓于其不可不鼓,还是鼓于其所不当鼓,此中甚至有大是大非焉。

林希《认亲》一文,写了一个因打人被判劳教三年的“老东北”。犯的什么事,打的又是谁?原来他是个十足的球迷,没有票混到看台上看了一场国际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