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生态考察
我参加了由株洲市生物学科基地组织的为期4天(2013年7月12日—15日)的洞庭湖湿地考察活动。这次野外考察,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到西洞庭湖湿地,主要考察洞庭湖湿地的植被,渔业资源,采集动植物标本。虽然以前也参观过洞庭湖,那是浏览观光,但是实地考察,和洞庭湖亲密接触还是第一次,感觉收获挺多的。
考察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岳阳市环保局,局里的欧主任也是我们请的生态专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我们要考察的地方的大致分布。欧主任带我们参观了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检测部门,介绍了环境监测的检测方法,如水质检测、土壤检测、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湖水的叶绿体的检测等等,我观察到单单水质的检测就有二十多小项,令我们纳闷的是,叶绿体的检测和湖水有何关系时,欧主任的话点醒了我们,原来是检测湖水的富营养化。随后参观了洞庭湖野生标本馆。馆里的标本主要是禽类和鱼类,有一个长2.2米、重一百多公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谭教授给我们仔细的讲起了禽类的知识,包括6种禽类的一些代表性动物,为我们观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下午经过稍事休息,我们来到了东洞庭湖的岸边,一眼望去,洞庭湖浩瀚无边,气势雄壮。不由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欧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洞庭湖的现状,山峡建坝后,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水体富营养化显现,水鸟种类数量减少,鱼类种类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像湘江长沙段、株洲段出现的历史低水位,就是洞庭湖的水资源减少的结果。我们在湖边也发现了大量的水藻,印证了欧主任的说法。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真正进入了野外考察了。君山是东洞庭湖的一个小岛,那里植物种类较多,碰上不认得的植物,我们就请教刘教授,刘教授一一为我们解答。我们发现,那里茶树成片成片的,原来这里是有名的产茶区,君山银针就是那里产的。在岛上我发现紫薇有白色的、红色的、粉红的种类,而且我一摸它的树干,它的花和树枝真的也跟着舞起来了,所以平时也把紫薇树称作痒痒树。下午参观了千亩荷花胜景,使人心旷神怡,偶尔见到几株与众不同的荷花,开着淡白色花,教授告诉我们这是荷花中的珍贵品种。沿途,又见到了一颗树龄2千多年的樟树,枝繁叶茂,我们整整6个人才能把它围起来,而且令我们惊讶的是蜡树从它的树空心的地方长出,挺立于樟树主干之中,形成樟中蜡的奇特之状,当地把它称作“樟抱蜡”,这就是有名的偶发性乔木寄生景观。第三天,乘快艇到南洞庭湖考察,湿地上成片成片的芦苇,是这里的主要植物,一眼望过去,望不到头。偶尔有几只小鸟在芦苇地里飞过。湖水看起来不是很清,很难看到鱼类,在万子湖观鸟台,因为不是观鸟的季节,我们与鸟类无缘相会,挺遗憾的。不过我们的收获还是挺多的——采集了很多种植物标本。晚上,学习制作动物标本(黄鼠狼),教授亲自给我们做示范,详细讲解了剥制标本的制作全过程。固定、测量、解剖、防腐、缝补等一系列的操作,以及要注意制作中的要点、关键点,才能使做出的标本不但形似,还要神似。近三个小时的讲解制作,没有座位,大家都站着听得非常认真,有的老师和学生还动了手亲自操作了,教授也累得汗流浃背的,黄鼠狼标本也制作成功了,哇!那神态真的太像了。最后一天,在赤山岛,参观了2千多年的古树,在神州生态园里,树林里乔木生长茂盛,空气非常清新,优势种群现象非常明显,幸运的是,我们还采集到了灵芝。
野外考察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亲身体验了采集标本,辨别植物和制作标本,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方法。在湿地考察的过程中,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植物和不曾谋面的植物,教授一一给我们作了解答,还告诉我们如何从叶形、叶缘、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去观察植物特征。如可以从看主干与主枝夹角辨别银杏树的雌雄:雄株主干枝较直立向上,分枝夹角为30度左右;雌株主干枝分枝下垂平展,夹角为50度左右。当我们一行人把一种植物当作天麻时,教授仔细看了看,拿着叶子闻了闻,说是藿香,我们一闻确实是藿香正气水的味道。考察时,我就我校的原有标本的保存和保养等问题请教了教授,得到了教授耐心的答复。教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野外考察,也锻炼了我们的毅力,我们每天行走在野外,夏天野外的温度都在36度左右,我们顶着日晒,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服,晚上也是11点多才回到宾馆,但是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野外考察,加深了我对生态与环境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也使我们安全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总之,这次考察,既亲近了自然,又欣赏了美景,更体验了科学考察的快乐与收获。累与快乐同行,收获与汗水同在。
陈泽亚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