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影评
1002班杨佳静
《立春》是顾长卫导演(继《孔雀》之后)的一部影片。
《立春》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她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但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不感兴趣,不得志的彩铃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到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才华。
知音难觅。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个男人有过瓜葛,但爱她的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绝望的彩铃甚至想一死了之。为了帮助身患绝症、希望参加全国歌手大赛的高贝贝,她放弃了进京的梦想,用转户口的资金资助贝贝,却面对的是精心策划的谎言。
她回到家乡,到孤儿院领养了女儿小凡,在对女儿的教育里,在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
《立春》是文化的死亡。八十年代的理想被扼杀,九十年代新价值观尚未形成,人们在这样一个过渡期中产生了彷徨感,影片其中一幕是彩铃回家与父母过春节。立春在这里有深层的含义:一年的开始,春天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这里影响深远,虽然“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没啥春天的迹象”,然后中国社会的未来已成定局,“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湿润起来了”。
《立春》是理想主义者的夭亡。《立春》的最后,彩铃没结婚,她认命了,开始过一种平静恬淡的生活,她的理想宣告终结。最令我惆怅的是结尾女歌唱家唱的普契尼的《咏叹调》。看到胡老师问证明自己是正常男人而故意犯罪,坐牢后穿着囚服踮起脚尖安慰彩铃时,不看好他的我也心生敬意。理想主义者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他们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可敬,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可悲。所以,理想主义者只有两个结局,融入现实中或一直在自己编造的理想世界里。
《立春》大量运用长镜头,场面调度也比大部分中国电影技巧娴熟、有技巧,可是在视角的转换上有一种单纯的技术盲目。《立春》镜头基本上被一种全能视角所统御,在转向个人主观视角的时候暴露了导演对看与被看的潜意识判断,导演做了些单纯技术上的选择但忽略了场面调度带来的价值判断。
总的来说,《立春》还是一部好的电影,好的电影总让人有感慨和回味。《立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人们在春天来临之际,怀想青春,憧憬希望,现实虽然残酷,但春天会带给人新的希望。理想会破灭,希望却会发芽。灰色的街道和厂房、蓝布衣服、小城的单调和压抑、袅袅的炊烟是80年代特有的色彩,在灰色和单调中,梦想依然顽强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