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现状及反思
集体备课做为合作性教研的一种新方式,它创新了教师习以为常的传统备课方式,为校本教研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集体备课能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强化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出现的问题,是一种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都很推崇的备课方式。
一、我校在集体备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探讨:
(一)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日常化。学校规定各学科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在规定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学校对备课活动和记录进行检查并将结果纳入了教研组及教师考核。
(二)探讨了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基本流程。为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为尽可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教学中的实效性,我校以语文教研组为突破口,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探讨出可行的集体备课流程:集体备课提前一周进行分工,明确备课内容、指定主备人。集体备课主要流程是:1、对上次集体备课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反馈和反思。2、主持人说明备课内容或专题,教学进度安排。主讲人给备课组成员介绍教学设想,并给组内成员提供相关资料(包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推断,单元内篇目或章节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主要环节或思路,主问题设计、教学辅导材料、主要参考资料及来源等)3、教研组成员就主备人的观点、设计或其他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补充完善教学方案。4、全体成员针对自己备课时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寻求解答或解决方案。5、老教师介绍以往教学过程中相关内容学生学习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教学的成功经验或教学遗憾。6、交换、共享备课资源。7、小结。
二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
应该说我们在认识上还是非常重视集体备课,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组织和检查。尽管各学科各年级集体备课已形成制度和习惯,但集体智慧体现得还不够,集体备课的有效性还不能明显地反映出来。我们发现集体备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集体备课活动流于形式 。例如:在集体备课时间,有的教研组虽然集体成员全坐在备课室内,但是成员间交流没有主题,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没有真正深入研究教学设计。即使讨论主题与教学内容有关,多数教师也只是念念文章、读读计划,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
(二)集体备课内容简单、粗糙 。集体备课时教师讨论教学进度多,研究教学设计少而且不深入;没有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生需求;教师间只交换简单的教学资源,不研究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当使用教学资源;有的只是组长“一言堂”,没有集体“群英会”,更没有成员间智慧的碰撞,理念的交锋。
(三)有些教师对集体备课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活动时找借口迟到、早退现象仍然存在,有教师甚至以有其他工作为由,不参加集体备课。有些教师即使参加活动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聊天、说题外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不认真参与备课活动。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反思。我们认为首先是教师对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产生了误解。有的认为只是为应付检查,所以敷衍了事之后仍旧各自为阵,有的以为集体备课只为减轻教师负担,分工备课,完成各自负责的内容就万事大吉,其余部分坐享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源。其次,我们的组织和督导顾此失彼。一方面重视检查督促,过分看重形式,甚至以为集体备课等于集中备课。另一方面又只提要求忽略指导和帮助。实际上老师们平时针对实际问题的相互讨论甚至争议、闲聊或是倾诉都有效地发挥了集体智慧,同时集体备课要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常态有效形式必须有相应的专业支持和激励保障制度。如:备课时可能出现共同的专业盲点,备课组内甚至教研组内都不能较好解答,我们教科室或是学校应该预先提供类似的专业支持系统。另外,学校应该计划先行,为教师能有充足的集体备课时间、较安静的备课环境提供保障。另外,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还严重存在:备前无准备、备中无重点、背后无反思的不良习惯。无“备”之备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主要是教师们每天疲于应付日常各类繁杂的教学事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又因为长期以来没能在现有的集体备课形式中尝到乐趣获得实效,积极性自然大减。
三、关于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为改变现状,让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实效,我们有如下一些设想:(一)根据各学科特点继续开展集体备课实效性模式研讨活动,形成各学科集体备课“常式 ”或”“范式”,努力开发针对不同主题备课的具有灵活性的“ 变式 ”。集体备课不仅应成为日常教学探讨的常态形式还应成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素养提升、教学反思、教研心得交流的主要形式。为此,我们的集体备课按主要议题大体可以分为: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确定与筛选、教学环节展开或教学活动设计、教后反思、单元或专题疑难探讨、作业设计及反馈、最新学术成果介绍和教学理论学习等类型。另外,我们认识到要打破备课组各自为阵的传统,尝试邀请教研组其他成员、教研骨干、校、市、省专家参与并指导,甚至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多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