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化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株洲市南方中学 李 灿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所以,笔者认为在化学教育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点思想:
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要想通过创造性思维对某个问题迅速地做出接近真实的假设或判断,必须具有一定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熟知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易于记忆,便于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催化剂,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加兴趣、探索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生掌握了一定广度、深度的基础知识及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了解、掌握研究处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内容,才有可能从整体上直接而迅速地“一眼看穿”反应的本质和联系,避免走弯路、甚至是不着边际的缺乏依据的胡猜乱想。例如学生在解决航空飞船反应热的有关问题时,只有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盖斯定律、物质的量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顺利解决。
二.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学科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是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点,它呈现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如讲硝酸盐在高温下的强氧化性质时,可增做“木炭跳舞”的实验(给一支装有硝酸盐的大试管加热至熔化后,将一小块木条投入试管,木条随即跳动);讲授磷氧化性的内容以后,做几个“粉笔炸弹”炸炸,可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大增.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往往停留在由实验现象本身引起的感知兴趣上,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应将学生看热闹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期待愿望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如在演示氯化氢溶解性实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指向烧瓶.当滴管挤出少量水进入烧瓶时,美丽的红色“喷泉”即刻形成,学生欢呼雀跃,情绪高涨.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设问:“红色的‘喷泉’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将氯化氢换成氯气,行不行?”“产生‘喷泉’有哪些条件?”等等,这样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层次的思考.如钠与水反应、钠与乙醇反应以及两个对比试验的现象、镁带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反应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一实验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