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课标》,确立新观念

作者:吴新民    发布时间:2009/10/27    浏览:664

把握新《课标》,确立新观念

吴新民

内容提要:新《课标》的颁布,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的出台,无疑会带来一场教育的新革命。要打好这场“攻坚战”,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和实质,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当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模块,反思观

今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因为它为思想政治课的发展,创设了非常好的平台,必将指引和推动着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深化。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握新《课标》的精神,领会其实质,注意新的变化,对于变革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场教育改革必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和先导,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它对于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

新《课标》前言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曾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个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发。这些重要文件的论述,就是新《课标》出台的重要依据。因此,课程标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体现其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体现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切合了高中课程的阶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

      二、新、旧《课标》之比较

(一)性质对比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和功能上较之旧《课标》更为具体、要求更高。新《课标》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树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形式对比

旧《课标》没有课程设计思路和基本理念,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是新、旧《课标》最大的区别。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即:(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其中后三个基本理念是新《课标》突出的新内容。就设计思路而言,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只有必修课的模式,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这样,既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又能为他们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课程模块设置对比

    旧《课标》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新《课标》注重回归学生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兴趣,追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既注重政治方向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又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构建内容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师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

   &nb

Copyright@2009-2018 株洲市南方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273号

湘ICP备18002763号-1  湘教QS7-200505-000292   投稿入口 校内办公入口

株洲市南方中学 学校地址:株洲市芦淞区董家塅

招生热线

0731-28550326

28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