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在美国
语言教育是美国中小学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如想获得语言考试的好成绩,必须有很强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如果阅读跟不上,语言考试是很难过关的。因此,美国中小学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在我们的友好学校,北卡奥尼尔学校参观、交流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阅读第一”。
我问小学部的主任:”您觉得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学会阅读,让孩子喜欢阅读,因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阅读。”我追问:“你觉得,培养一个孩子的阅读习惯,最重要或是最有效的途径或方法是什么?”她说:“是家庭,是氛围的营造。要多陪孩子读书,让孩子远离电脑、电视。”
参观各年段的教室时我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到两个小书架或是书柜,摆满了书,大多贴着类似我们图书馆的标签,被翻阅的痕迹明显,这可能就是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处阅读。
美国语言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没有统一的课本,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
我们听的是一节精读课,十几个学生、一个老师,围着一个椭圆的桌子,讨论、交流,大多时候是学生在说、在问、在争论,有时老师也建议一起翻到相关的页码,范读或指引大家注意其中某些段落、句子,大部分学生时不时地圈画,我旁边的两位女生,在聆听时不停在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注、用随意贴做笔记,粘贴到书本相应的地方。整堂课都在围绕这本书的某段内容聊天。课堂上,一直播放着轻缓悠扬的轻音乐,他们,包括我们都在“enjoy”课堂,“enjoy”阅读。
林听是杭州过去的一名交换生,高二年级,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也证实了这一点。尤其是平时的泛读。林听说老师会选择一些适合这个年龄读的一些书,列一个书单,一些可以自由选择,一些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并有相应的作业(写作或是课堂上要发表看法,交流讨论)。她们很多的家庭作业都是与阅读有关。而且阅读和写作往往关联在一起,不单是英语课。林听告诉我,她最近的一个历史作业是选择一个人物,谈你对她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的认识,写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她选择的是路易十四,为此她读了8本相关的书才完成这个作业,而且老师要求在作业后必须注明你参阅了哪些著作,阅读了著作的哪些部分。历史老师会和英语老师一起交流、评判她的作业。
在我问及在中国和在美国学习语言方式、方法最大的差异是什么时,林听说了两件事:
一是,中国的老师更多要求背诵、识记单词,美国的课堂会想更多的办法让学生理解这个单词,比如把稍困难或复杂的词让每个同学拍一张图片或相片(做一个动作)来表示这个单词,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同学互相猜,这是什么。这样一来,这个词她以后再也忘不了。
比照一下,我们也注重理解,也尝试不同的方式,但更多的停留在用语言解释(或理解)语言。他们的做法表面看是用图片解释词语,实际上是让学生有了一种参与和体验,从而深刻理解并牢记了。
二是,老师经常让大家写小故事,在课堂上读,然后试着改成剧本,让你自己去发现故事中的一些不足或问题。而在国内的时候,老师布置作文,经常是一个小时写完,交上去评了一个分数或是给几句评语就再也不去管它了。这里一次作业会反复用到、修改,收获要大许多。
的确,美国中小学的阅读往往与写作密切相关。如小学六年级的语言课,老师给学生出了个作业题《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留了一串思考题: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成功的事件?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作业布置完后,学生们纷纷收集有关二战的图片、录像、书籍、报刊、缩微胶片、光盘等资料,如饥似渴地阅读、摘记、做卡片,并走访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和目击者。学生们不仅自己讨论,而且还请父母和邻居一起讨论。最后以详实生动的资料写出个人读书报告。不少孩子的报告都洋洋数万言,分出章节,附有图片,列出参考书目,俨然成了一本书。类似的作业题还有《我怎样看人类文化》、《美国的篮球运动》、《到太空去旅游》等,同时还可以自己选择研究题目。实际上,美国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掌握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对他们今后工作很有帮助。美国人普遍善于讲话,会写文章,公关能力较强,都与大量的阅读有关。因此,美国教育有一句口号:“为生存而阅读,在阅读中生存”
美国政府承诺,要保证每个孩子在三年级时能够学会阅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实施“阅读第一”的行动项目,为各州提供消除阅读障碍所需要的经费与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国家读写能力研究会阅读小组制订的 《把阅读放在第一位》手册。美国50个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虽然具体要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