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月24日,“穷游者”孙永得到杭州警方救助并被送到了当地救助站,工作人员在登记后发现,孙永这个27岁的甘肃小伙子,四年多时间内,在全国一共被救助过234次,他每次出去游玩花掉自己的钱后,就去救助站寻求救助。据了解,目前救助站工作人员已为孙永购买了回家的火车票,但孙永向民警表示“还是会中途下车,继续旅行”。(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这一事件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孙永被救助符合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关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救急难”的规定;也有人认为,孙永的情况不属于《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的范围;也有人提出,穷游是自食其力,一边挣钱一边旅行,认为孙永这样的行为不是“穷游”是“乞游”,浪费了社会救助资源……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你想对“穷游者”、有关部门或社会公众说点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明确对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范文引路】
莫把“穷游”变“乞游”
1514班 陈偲仪
圣贤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是君子所为,27岁的甘肃小伙孙永却占用国家资源多达234次的向公众展现了什么叫“穷则索取救助”的占便宜壮举。国家社会资源是用来给予真正的贫困者,而非“穷玩乐”的“乞人”。
孙永所践行的穷游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新型旅游方式。适用于热爱旅游而又无足够积蓄的勇气者们。它强调的是靠为数不多的钱财完成长途旅游,而其中食宿玩乐的花销全需自力更生。而孙永的“穷游”则打破了这一概念。这种无法在穷时学会独善其身的本事,而是占据本没必要支出的社会资源去完成自己的旅程,反过来还自以为是所谓孤行壮举的行为,不啻于破了清规戒律还念诵我佛慈悲的虚伪行径。将一场惹人钦佩的穷游演化成令人厌弃的乞游。
穷游行为一开始见诸报端是类似于“83美元游玩整个欧洲的男人”的标题,其间巧妙运用当地民情风俗以钱生钱的智慧,穷到无钱住旅馆便到草地上与噪虫共赏飘雨夜景的苦味浪漫点起了人们心中涉足远方的一把火,烧光了止步在物质限制前的心理障碍,无数拥有远方梦想的人们轻装踏行。一边写作一边旅行,掌握各类省钱方式,没有金钱也就少了物欲的汹涌,能虔诚的停下脚步欣赏风景。人们在穷游这个概念里,把“幸福的修行”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而孙永花光游玩的钱便寻求救助的行为,如何让他感受到穷游的苦涩与苦尽甘来?如何通过艰辛的穷游得到心理抗压能力与生存技能的提升?穷游的意义在孙永处支持破碎,也让这一勇乞者的历练体验蒙上了机械跟从的灰尘。孙永并不是真正的穷游者,而是一个乞人,因为有个性与勇气的人会找到困境中的机会,然后从中得到机遇;只有乞人才会靠行人的施舍,日复一日行尸走肉的继续生活。
一种行为如果有了庞大群体的支持,其中所展现的精神很容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貌。穷游者中上至老者,下至稚童,有男有女,存在各个阶级甚至精英阶层也愿来一场苦行僧般的旅游。它其中所展现的个性与热血,豁达与勇气是时代的精神宝藏。在他们所拍摄的锦绣山河的震撼中,没有人会忽略在那其中熠熠生辉的对美与远方的执着。那些一意孤行的力量会激励人不断走向更敞亮光辉的未来,会推动这个社会实现它的时代目标。
一个穷游者如果不顾穷游原始意义,不顾对穷游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执意将穷游变乞游,只会收到讨伐与谩骂。而若坚守那一份精神与乐趣,穷游者的人生将染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穷游者队伍也因每个个体的各自光亮而变得强大。新一代的精神品质终究能成为时代的光辉。
莫把穷游变乞游,空负大好机遇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