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乞”代“穷”,滥刷“福利卡”行为不可取
1509班 唐婵
近日,“穷游者”孙永因成为救助站的“常客”而引起关注。穷游花完自己的钱后,就去救助站求助。有人认为他的情况符合救济条件,行为无可厚非,对此,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以“乞”代“穷”,此类滥刷社会“福利卡”的行为不可取。
以“乞”代“穷”,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旅游者而言,声称“穷游者”便意味着自食其力,边挣钱边旅行。至于自称“穷游”的孙永,一花光钱就投奔救助站,并未以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此种行为近乎于乞讨,一个无法以自身力量解决旅游中遇到的困难,随便就张开手要人拉一把的人,早已背离了“穷游者”的初衷。
孙永行为的不合理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从思想本质上看,孙永自身“蹭”福利的痕迹过于明显。四年时间被救济234次,每次花光自己的钱后,就“不假思索”地奔向救助站。首先,作为一个初级“旅友”而言,准备不充分,预算不准确是常有的事。但这四年里,进过一两次救助站的孙永是否想过重新制定预算呢?如果真打算穷游,那大可不必依靠救助站;若真是不想边打工边旅游,那便干脆不要穷游,带够了旅费再出发便是。如若真是一早认识到自己钱又不够又懒得挣钱,这就是典型的“蹭福利”行为。以一己之私消费社会救助资源,这种行为是令人反感的、不被人认同的!
从行为后果来看,孙永的这一行为无疑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没钱了没关系,反正救济站会收留我的。”这种思想一旦传播,就会出现十个百个“孙永”,打着“我没带够钱”的幌子,安然消费着那为更需帮助者准备的资源。到那时,救助站就会成为为“穷游者”提供食宿的“免费旅馆”,而真正生活无着的人就会被“此店已满”的招牌拒之门外!因此,孙永的行为将会间接影响流浪乞讨人的相关利益,是自私且不道德的!
孙永“蹭”救助站这一行为,也是中国部分人借一己之私,任意消费社会资源现象的缩影。没钱打车,便谎称报警,最后坐着警车回家。我们在感叹这些人“别出心裁”的荒唐点子后,更应冷静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不断涌现。“福利”之前,“取巧者”暗自偷笑,“苦痛者”却兀自悲伤。只有每个公民都守好本分,打消心底“占便宜”的小点子,政府加强细化救助条例,这类现象才可能消失。
由百姓到政府,由心态到外力都一一做好,“福利”才能够走到每一个需要它的人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