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名士风流
———读《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南方中学1711班 刘德成)
历史的车轮隆隆向前,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中,仍隐约传来那不朽的旋律。
感悟之一:
一晌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感触感动而生发的力量
梁衡先生说“为文第一要激动”。晚唐到北宋的小词,往往以博大的感发生命取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作者在创作时都带着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喷发。用自己锐感的心灵去捕捉难以言说的微妙的感情。“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者水平的决定因素在于作者创作时是否有心灵深处的感发与外在现象接触的带着感动的世界。一个作者作品的生命,与他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息息相关。在寻常的景物中触发自己的心弦;带给作者生生不息的生命。这是晚唐到北宋词的第一个特色。
感悟之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锤炼的工夫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语序轴和联想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语)。所以写诗填词作文章必须要有极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用最适当的语言作载体,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营造一种意境,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语言的锤炼也要经过“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每一个语言都有与之近似的一系列语汇,组成一个语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逍消得人憔悴。”真正的诗词大家,往往反复推敲,力图在语序轴的文法结合上产生一种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往往在不经意间,用他细致敏锐的感情掌握最恰当的语汇。“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表达其心声的文字,经过感情的淬炼、思想的推敲,便成为永恒的经典。一个优秀的作者就好象一个在岸边抛石子的人,将自己的情感形成优美的文字,丢入读者的心中,泛起他层层的涟漪……。
感悟之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深沉宏远的旨趣
晚唐五代的小词只是在筵席中歌唱的没有个性的歌词。北宋词的一个发展的特点便是在意境上加深,成为一种能充分体现作者人生态度、品格修养、志向抱负与诗歌有相当地位的文学体式。“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早期的发展历程便是诗化的过程,将特定的情境扩展为开阔博大的意境,将爱情友情扩展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国家的忠义奋发……将词发展成为体现作者理想志意声音的文学体式,而又不失其细致幽微、精致曲折、韵味悠长的“要眇宜修”的美感,这便是晚唐到北宋词的第三个特色。